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四海一家 大爱无疆

发布时间:2023-06-12 发布者:翼建站 文章来源:微信转载 阅读 : 2000

20230612150141_69639.jpg


内容来源:《福建日报》2023年4月7日第5版

记者:王凤山 吴洪


20230612150141_99063.jpg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语出《孟子·离娄》,观念则承继于先圣孔子。

仁爱,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奠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中国一直以“仁爱”为本,胸怀天下,协和万邦。

从微观层面看,“仁爱”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乐善好施。秉承中国智慧和传统美德,福建精神将“乐善好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慷慨是闽人的底色,而无私则是慷慨的注脚。

从“扶贫济困”“慈善捐赠”“无偿援助”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闽人向来关切的不只是本乡本土的同胞,而是向世界上的所有成员提供切实的助益,表达真诚的心意。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福建人。1580多万闽籍华人华侨分布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勤劳善良,敢闯敢拼,须臾莫忘“达则兼济天下”,以善行义举感恩回报祖国和住在国,将中国人骨血里的仁爱精神传扬四海,惠泽众生。



01.从过去到现在,闽商的慈善大爱

慈心为怀,善举为民。作为慈善大省,福建的慈善文化源远流长。

在中国慈善史上,福建民间的慈善机构早在明清期间就已存在,引人注目。

明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发生旱灾,处处饥荒,生灵涂炭,地方官员束手无策,海商首领郑芝龙大胆献策并毅然捐资。“招饥民数万,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茇舍、开垦荒田为生。”这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的成规模的闽商慈善事件。

清代以后,闽商慈善行为蔚然成风,争先成立善堂、善会,兴办如义仓、义塾之类的民间慈善组织,闽人慷慨大度的形象由之而生。

闽在海中,向海而生。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东南方向的大海成了闽商寻求生计的主要依托,他们闯荡四海,历经千年,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也将闽人“乐善好施”的传统传承与发扬开来。

20230612150141_27124.jpg

厦门大学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图


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侨领陈嘉庚是闽人乐善好施的杰出代表。1894年,年仅20岁、刚下南洋经商的陈嘉庚,便筹资在家乡创办了惕斋学塾,拉开了他捐资办学的序幕。此后,他创办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等福建高校,并在侨居地创办了多所学校,展现了其倾力办教育、为民谋福祉的远见与公心。

时针指向上世纪20年代,彼时南洋的社区每年都有鼠疫、霍乱发生。为协助当地防治流行疫病,素有商界“双王”之称的闽籍侨领胡文虎筹资在新加坡发起成立仰光中华医院。同时,他还陆续创办了养老院、收容所等机构,年耗巨资扶危济困、赒穷恤匮。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闽商力量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践行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

今年3月,首届“福建慈善奖”出炉,曹德旺、丁和木等一批知名闽商在列。多年来,他们积极捐资用于教育和科研等公益事业发展。在抗灾赈灾方面,他们的捐助更是十分积极,彰显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仁爱精神,以及当代闽商的责任与担当。

时光荏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闽商将继续扶困济贫、善行天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福建力量。


02.从一域到全球,侨胞的海外力量

慈善需要的不仅是“富人之力”,更需要“人人之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的海外侨胞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移民历史悠久,与住在国人民和睦相处、荣辱与共,为世界各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守护‘第二故乡’,我们义不容辞。”在阿根廷,福清哥何雄明知名度颇高。他是阿根廷华人义工协会会长,是一个热心肠的福建汉子。

不久前,何雄明收到一则求助信息,部分委内瑞拉移民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有时连吃一顿饱饭都很困难。于是,何雄明立即联合阿根廷华文教育基金会和华商企业白城集团,采购了一批生活必需品,带着阿根廷华人义工协会的义工们,来到委内瑞拉移民社区进行爱心捐赠。

对于何雄明来说,做慈善已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些年来,何雄明时常带领义工前往贫民窟、孤儿院、养老院等开展捐助活动。曾有当地孤儿院的负责人给他们写感谢信,深情地说道:“感谢你们对孤儿院的帮助,你们捐赠的物资极大地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在他们心中播撒爱和希望的种子。”

海外华人华侨播撒爱心,帮助各国人民一起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0230612150141_56239.jpg

晋江 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菲律宾90%的华人华侨来自福建,其中不少是晋江人。在邦邦牙省有个由晋江华人华侨捐建的“晋江村”。

邦邦牙河两岸地势低洼,每逢雨季,洪水泛滥。洪水来时,附近14个社里的土地、房屋均被淹没。居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如何一次性解决这个难题?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第七届理事会经过考察,制定了“平民屋方案”。此举得到晋江乡贤及各方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捐款总额达9000多万菲币。资金备足,但缺少地皮!

关键时刻,著名华侨、晋江东石人黄呈辉、黄金盾站了出来,他们的国泰钢铁集团将9.7公顷土地捐出。如今,这里已建成一个有千座平民屋和学校、公园、社会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晋江村”。“晋江村”为菲律宾贫苦民众免费赠送800座住宅,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被传为佳话。

大爱无疆,善行天下。在世界各地,从个人行善到群体募捐,越来越多的闽籍华侨华人怀抱着回馈社会的理念,投身慈善公益活动中。


03.对外医疗援助,书写大爱篇章

国有界,爱无疆。

在世界对外援助的舞台上,中国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

在福建,援外医疗早在1975年就开始了。

1975年福建组织派遣首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1981年福建组织派遣首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这样的援助一直薪火相传。至今,已累计派遣援外医疗队35批809人次。

20230612150141_93510.jpg

第十三批福建援塞内加尔医疗队队员在指导受援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胃癌规范化手术。(资料图片)


从地图上看,福建与塞内加尔相距13000多公里。相隔万里,但因为医疗援助,让福建与塞内加尔紧密联系在一起。

塞内加尔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医疗资源严重不足。2021年11月3日,中国(福建)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抵塞执行医疗援助任务。一年多的时间里,医疗队员们克服当地公共卫生风险挑战、落后医疗条件、艰苦生活环境以及语言交流障碍等困难,出色完成各项援助任务。截至今年3月31日,共完成门诊7058人次、手术3150台次、麻醉1039台次……

40多年来,一批批福建援外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铸就“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回忆起援外医疗的经历,福州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林健感慨颇多。林健是中国(福建)第16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队员,被安排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的玛丽娜公主医院。最让他难忘的是,刚到不久,就接诊了一名6岁的小女孩。女孩颅内有巨大肿瘤,比鹅蛋还大。可在当地的医疗条件下,这样的开颅手术风险很大。

为了这台手术,他连着看了几天的视频,研究如何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终于,凭着精湛的医术,林健成功地为小女孩完成手术。当地医生惊叹道:“我还从来没在显微镜下做过手术,中国医生真了不起!”

白衣执甲,用奉献诠释大爱。在非洲大地上,许多像林健一样的福建医生站在手术台上,用精湛的医术与死神赛跑,福建医疗队医者仁心在当地传为佳话。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受援医院玛丽娜公主医院,福建医疗队的临床教学和学术讲座最受当地医生欢迎。院长霍帕曼这样评价:“福建援外医疗队不仅送医送药,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医术分享给我们,提升了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这种援助我们铭记在心。”

20230612150141_62649.jpg

中国(福建)第16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 图源:健康福建


2022年10月6日,中国(福建)第16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圆满完成为期两年的抗疫及医疗援助任务。

谈及援非经历,队员们用朴实的话语这样回答:正是因为被需要,所以才无畏向前。队员吕培闽说,虽然常常超负荷工作感到很疲惫,但看到患者渴望的眼神,想想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福建医疗队不远万里来到非洲,在救死扶伤、亲授医技的同时,还架起一座中非友谊桥梁。“医疗队队员是‘民间外交官’,是直接参与中非友谊建设的使者,我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促进两国医疗技术合作和感情交流。”队员龚超说。

“中国展现了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是这种人道主义精神让你我相遇,让我们如此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美好。”“福建医生,好样的!”……福建医生的医者仁心和担当精神赢得非洲各界广泛赞誉。


04.从赈灾到抗疫,危难之时显身手

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中,珍视每一个生命,是各国人民最深切的期盼;弘扬人道主义,是护佑生命最需要的支撑。

灾害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万里驰援。

“我们来了,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会竭尽所能挽救生命。”今年2月6日,土耳其和叙利亚周边地区发生7.8级地震,灾情牵系着福建人民的心。

20230612150141_46213.jpg

2023年2月,厦门曙光救援队在土耳其参与深夜搜寻。(资料图片)


震后72小时是救援的黄金时间。2月8日凌晨,接到驰援土耳其的指令后,政和蓝天救援队、泉州蓝天救援队、晋江蓝天救援队、寿宁蓝天救援队共9名队员从各地出发。与此同时,厦门市曙光救援队、福建省蓝豹救援队员等福建救援力量也前往土耳其、叙利亚地震灾区,开展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点点微光,汇聚成希望的曙光。福建救援队伍的无人机照明,点亮了土耳其的夜空,为各方挖掘救援提供方便;他们把中国社会组织在土耳其克勒克汉灾区发放的第一批赈灾物资“覆盖到村”……

种种善举赢得了当地灾区民众的盛赞,许多人还加入到福建救援队伍的工作中。他们动情地说道:“你们为黑夜带来了一片光明。”“相信善意可以跨过千山万水,跨越一切艰难险阻,我们终将战胜灾难,迎来新的一天!”

危难之时显身手,这是海纳百川的福建人的气度与胸襟。早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候,许多国家就已感受过了福建“温度与速度”。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守望相助共抗疫情。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福建第一时间选派了抗疫医疗专家组前往意大利、菲律宾等国家,协助当地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用切实的行动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2020年3月25日,在意大利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14位福建医疗专家临危受命,抵达米兰。在约两周的密集行程中,专家组深入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与意大利同行面对面交流,分享救治流程和防护经验。包括中国新冠肺炎防控和诊疗方案,中医中药在新冠肺炎诊疗应用、相关药物机理、临床适应证,以及在重症患者救治的实例和成效等。“中国医疗专家组向本地医护人员直接传授经验,这在当前抗击疫情的最困难的时期起到了巨大帮助作用。”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卫生部门负责人萨卡尔迪说。

逆行出征,这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情谊。

20230612150141_76824.jpg

2020年3月,由福建省选派的中国政府第三批赴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在米兰紧张工作。(资料图片)


福建医疗队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当地民众深受感动。车队经过之处,意大利市民会主动停下脚步,向车队鼓掌致意。

一位意大利民众打听到福建医疗专家的住址,为每一个专家组成员都带来了一份小礼物。组长郭延松得知,连忙出面致谢,但婉拒了他的礼物。陪同福建医疗队一起工作的旅意福建华侨华人同乡总会会长刘炳资感叹道:“我到意大利这么多年,这可以说是我作为中国人最自豪的时刻。”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居家隔离期间需要哪些生活必需品?”“普通流感和新冠肺炎有哪些临床症状?”“哪里可以采购中药方剂?”……抗疫不分你我,战“疫”中福建不仅派出专家组,还通过积极向海外援赠防疫物资、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建立在线医疗咨询平台、搭建线上“影视桥”和“侨心语”心理专家义诊平台等方式,帮助海外华人华侨及当地民众防疫抗疫、纾难解困。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疫情期间,福建医疗专家在福州与巴西闽籍侨胞举行远程视频交流会,解答了参会侨胞提出的有关疫情防护和诊疗问题;与马来西亚医疗专家们进行远程医疗合作,分享中国抗疫经验;还按照“一国一群”的方式组建了德国、韩国、日本等26个海外侨胞医疗咨询微信群,点对点地为海外闽籍侨胞及本地民众提供“云端”问诊服务……

“谢谢你们做的一切!”“我爱你中国,谢谢!”“中国的白衣天使,你们最美!”……对于这份援助,世卫组织和各国政要以及外国民众纷纷表示感谢和赞许,也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心心相印的友好情谊。


05.一株“幸福草”,助力全球减贫

如果说援外医疗队、抗疫医疗专家组是白衣为甲,为守护人类生命健康贡献中国力量,那么诞生于福建的菌草技术,则是造福全人类的“幸福草”,它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贡献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9月致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的贺信中说:“中国愿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

这是对菌草技术造福人类的最高评价。

这株“幸福草”正是来自福建。它的发明者——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

20230612150141_30245.jpg

林占熺(左一)在福州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菌草种质资源圃给卢旺达留学生讲解菌草的种植培育技术。(资料图片)


1971年9月,林占熺被选调到三明地区真菌研究所从事食用菌研发和生产。他发现,蘑菇、木耳种得越多,消耗木材就越多,造成的毁林事件就越多。“菌林矛盾”日益突出的世界性难题,能否研制出替代方案?经过多年的努力,1986年林占熺发明菌草技术,打破了传统“草腐菌”与“木腐菌”的界限,有效解决了“菌林矛盾”的世界难题。

消除贫困,人类命运与共。作为一项普惠性的新兴技术,让菌草技术走出国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脱贫致富贡献中国智慧,福建责无旁贷。

20多年前,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菌草技术开启了“全球之旅”。

菌草技术开启援外之路的第一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彼时,巴新基本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当地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是个绝对贫困的地方。2001年,中国首个援外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在巴新建成落地,开启菌草援外的历史篇章。

示范基地只是开始,只有把技术真正送到他们手上,菌草技术才能落地结果。

2001年以来,林占熺先后20多次前往巴新组织实施菌草技术项目。经过林占熺团队的奋战,那些原本印在书本和宣传册上的香菇、平菇、木耳、灵芝,像变魔术般出现在东高地省的土地上。2017年,在巴新东高地省更是创下巨菌草每公顷年产鲜草854吨的世界纪录。

目前,菌草种植在巴新已扩展到8个省16区,起步最早的东高地省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偏远高地省份,一跃成为巴新闻名的鲁法菇出产地,还促成了福建和巴新东高地省结成友好省。

让菌草技术造福更多人类。在以林占熺为代表的福建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源自福建的菌草技术越走越远,已传播到全球106个国家,并在卢旺达、斐济、中非等13个国家建立了菌草基地。

20230612150141_92421.jpg

1999年,林占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村民喜获丰收。图源: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迄今为止,中国已向国外派出菌草技术专家团队86批次278人次。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菌草技术专家组仍坚持常驻巴新、斐济、中非、卢旺达、莱索托等开展工作。与此同时,还有11个国家的留学生在福建农林大学开展菌草技术专业学习。

一株“幸福草”,是中国将自身脱贫经验应用于全球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践,它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成功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改变了许多家庭的贫困面貌,拓展了许多落后地区的产业路径。

这株“幸福草”也是一株“友谊草”。中国专家成为当地政府和民众盛赞的“极乐鸟”(巴新国鸟)、“巴中人民友好使者”。被称为“巴新菌草第一人”的布莱恩·瓦义说,“菌草迷”们有的自己改名叫菌草,有的用菌草给儿女命名,以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他儿子的全名就叫“菌草·瓦义”。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庄佩芬认为,菌草对外援助提升中国在援助国家中的声誉与形象,给当地创造了许多绿色就业机会,书写了助力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动人篇章,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四海一家,大爱无疆。承袭着中华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美德的福建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爱赢”的福建精神也将代代传承,继续传递爱、播种爱,展现海内外闽人的责任与担当、爱心和胸怀。


End

编辑|办公室

20230612150141_12611.jpg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